彩神2| - MBA智库 - MBA智库百科
彩神22023-01-31 16:05

彩神2

探访“天下苗族第一县” :“村BA”爆火背后是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二十大时光)探访“天下苗族第一县”:“村BA”爆火背后 是民族 的交往交流交融

  中新网贵州台江10月23日电 题 :探访“天下苗族第一县”:“村BA”爆火背后 是民族 的交往交流交融

  作者 周燕玲 袁超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村寨台盘村,对于篮球 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 。见到村里高龄篮球爱好者陆大江时,他正打算前往“村BA”网红篮球场了解改扩建后 的最新进展 ,“我家里还有球衣和篮球,新球场弄好后要约上老伙计们去一展风采 。”

图为台盘村改扩建后 的“村BA”球场。 唐哲 摄图为台盘村改扩建后的“村BA”球场 。 唐哲 摄

  年过八旬的陆大江,精气神十足 ,谈及篮球赛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我们年轻那会儿,是在泥地上比赛 ,篮球架子是木头做 的,没有篮球就用布缠一个;现在不一样了,不仅有好的场地 ,还有电子计分的球筐 。”

图为台盘村改扩建后 的“村BA”球场 。 唐哲 摄图为台盘村改扩建后的“村BA”球场。 唐哲 摄

  坐落于苗岭山麓、清水江南岸 的台江县 ,有苗族 、侗族、水族、布依族等23个民族,其中苗族同胞占总人口的97%,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随着篮球运动 的引入,上世纪四十年代,依托节日举办篮球比赛成为当地流传至今 的传统,拥有1000余人 的台盘村2022年就举办了上百场篮球赛,最多 的一场赛事线下近2万人、线上有上亿人观看 。

图为吴小龙在台盘村篮球赛上担任裁判 姚顺韦 摄图为吴小龙在台盘村篮球赛上担任裁判 姚顺韦 摄

  从台盘村走出去的“90后”体育教师吴小龙,不仅是篮球爱好者,还是台盘村的篮球教练和裁判。在他看来,今夏火爆出圈 的“村BA” ,不仅使国内外观众看到了各民族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的精神,也看到了台江 的民族文化魅力和发展成就 。

图为今夏火爆 的“村BA”篮球赛。 姚顺韦 摄图为今夏火爆的“村BA”篮球赛 。 姚顺韦 摄

  二十多年来,对于台盘村的变化 ,吴小龙如数家珍。“小时候村里都是坑坑洼洼 的泥土路 ,天晴扬起尘土一片,下雨泥泞不堪,沿街 的房子也都 是低矮木房 ,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 的扶持下,现在柏油路四通八达 ,大部分木房也‘晋身’小洋楼 。”

  最让吴小龙感到高兴 的还 是村里篮球场 的变化,翻新后的球场不仅能同时容纳2万多人观看 ,篮球场还新增了运动员更衣休息室 、淋浴室和卫生间。“过去村里厕所就 是一块木板两块砖 ,三尺栅栏围四边,臭气熏天、无处下脚 。”回首往昔 ,吴晓龙直挠头 。

图为“村BA”篮球赛比赛现场 ,观看球赛 的民众加油助威 。 余天英 摄图为“村BA”篮球赛比赛现场 ,观看球赛的民众加油助威。 余天英 摄

  说话间隙,吴小龙指着不远处 的一个房间说道 :“听说那里是新建 的媒体接待室,以后你们媒体来采访报道就方便多了。”

  性格开朗的台盘村村民王再贵,村里举办篮球赛时担任赛事解说 ,他不仅用幽默有趣 的解说让父老乡亲们看懂篮球,还把球场 的氛围感拿捏得恰到好处 ,时常让现场的加油助威呐喊声 ,响彻整个小山村 。

图为台盘村村民王再贵担任球赛解说。 袁超 摄图为台盘村村民王再贵担任球赛解说。 袁超 摄

  “每年村里坚持举办篮球赛 的目 的不是为了火 ,无意之中火了之后 ,村民更加开心和自信了。”王再贵介绍说 ,村里举办篮球赛已有数十年历史,最开始是想让村民锻炼身体和增加感情,现在更重要 的是传播篮球文化 、增强民族团结。

  “节日期间我们举办各种活动特别 是篮球赛,主要目的是联络感情和加强交流,今年新疆和河南 的朋友都来我们村打比赛。”站在一旁 的陆大江接过话说道 :自己年轻时与村民组建的篮球队曾叱咤各类比赛现场,并在各地比赛中结识了不少好朋友。

图为以前台盘村 的篮球场。 台江县委宣传部供图图为以前台盘村 的篮球场。 台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现代化地方实践高端智库研究员许峰看来,篮球赛本身就是一个讲究团结协作的赛事,“村BA”赛事让小部分村民变球员 ,大部分村民变观众和啦啦队员 ,近两万在一起 的“狂欢”体现出来的凝聚力 、向心力 、团结力不言而喻。

  “‘村BA’不是一个村的篮球赛事 ,而是以台盘村为发端‘走出去’ ,让各民族和海内外民众共同嵌入到同一个磁场中的赛事活动。”许峰说 ,赛事不仅体现出民族之间 的交往交流交融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诠释和践行了“民族 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 。(完)

中国西北“空中杂技”传承600年诠释“莫等闲”******

  (新春见闻)中国西北“空中杂技”传承600年诠释“莫等闲”

  中新社青海湟中2月4日电 题:中国西北“空中杂技”传承600年诠释“莫等闲”

  作者 李隽

  “我是‘孙悟空’,我 是‘财神’……”根据角色设计,一群小男孩早上7点半就挤在屋子里 ,为当日 的“空中杂技”高台打脸谱 。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台)之乡”青海省湟中县拦隆口镇千户营村老老少少最期待 的日子。

  被称为“空中杂技”的高台在千户营村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将装扮着传统戏剧人物的孩童,绑在接近两层楼高的木料或铁杆上,其下有台板支撑,讲述《五虎上将》《封神榜》《大闹天宫》等传统戏剧故事,是集当地绘画 、刺绣、木雕等民间技艺于一体 的高空造型艺术,以高 、悬 、妙 、奇著称。2008年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老辈人说千户营高台 是明代洪武年间从南京传到这里的 ,到我这一辈 是第13代。”61岁 的千户营高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富先说,“高台娃娃都是五六岁的小娃娃,要勇敢能吃苦才能绑 ,长大了体重大了,在高台上不稳当。”

  上午10点半,村民们在村里山神庙集合,20多个扮了相 的小男孩依次顺着梯子爬上屋顶 ,高台匠人根据戏剧曲目 ,将他们用红布绑在踏板上。一旁,没有“抢到”扮相 的孩子一脸羡慕。

  “高台娃娃都是故事里菩萨、英雄 的化身 ,寓意吉祥,村里 的孩子每年都抢着上高台,稍有犹豫就错失良机。”千户营高台第14代传人之一陈虎邦说,“我们小时候抢扮相 ,老一辈都说‘莫等,一等就是3年。’”

  “一等就 是3年 ,很多娃娃3年后就长大很多 ,想绑也绑不成了。”李富先说,按照老人们留下 的规矩 ,绑高台 ,一绑三年才能换人 ,自己六岁时就绑过 。

  每年因戏剧曲目不同,高台造型也会有差异 ,但脚踏鳌头 、面目狰狞的“魁星”高台 ,600年来从未改变 。

  “‘魁星’寓意‘点状元’,村里考大学 的人家 ,都搭红祈福希望独占鳌头。”李富先说 ,千户营 的高台从最初的三台 ,到之后 的五台、七台 、九台,绑单不绑双 ,所以现在增加到了十九台。

  中午12点,伴着一阵鞭炮和锣鼓声 ,以千户营高台为主的社火队开始表演,所到之处欢呼吆喝声不断,不时有村民上前搭红祈福 。

  社火队中 ,与“空中杂技”高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高跷表演惊险吸睛 。“哪吒”“悟空”等20多个戏剧人物踩着两米多高 的高跷扭着身子 ,诙谐生动 。

  “最高的高跷有三米多,有三四十斤重,也 是我们湟中 的特色。”据陈虎邦介绍 ,湟中县鲁沙尔镇 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正月里踩高跷被民众称为“空中舞蹈” 。

  在地处中国西北 的青海省农业区,多地都有高台、高跷表演传统 ,只是千户营 的表演文化底蕴更为深厚 ,小孩子们争抢着绑高台 的场景也独树一帜 。

  “老人们都说过年时绑了高台,踩高跷 ,孩子们身体健康 、学业有成,来年事事都会吉祥如意。”李富先说 。(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彩神2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