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世纪官方网站|55世纪官方网站
55世纪官方网站2024-04-30

追光丨健身er们“阳康”后 ,如何科学稳妥地恢复运动?******

  新冠感染后“阳康”了

  好想赶快回健身房“撸铁”

  可现在到底适不适合锻炼 ?

  应该怎样科学恢复运动?

  这是近期不少小伙伴们关心的问题

  让我们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问题一 :恢复期到底能不能运动?

  山西白求恩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王萍芝表示

  新冠感染后长期住院或居家养病

  会导致肌肉力量和耐力 的下降

  适量运动有利于身体恢复

  但切忌操之过急

  一般情况下

  恢复期运动量

  不宜超过平时 的三分之一

  逐渐增量即可

  对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

  等慢性病人群

  及60岁以上老年人

  最好在运动前咨询医生

  根据自身情况

  制定具体运动处方

  问题二:如何保证运动适量 ?

  恢复运动之前及过程中

  可持续对身体状况进行评估

  广东省体育局日前发布 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转阴后(阳康人员)重返运动指南》指出

  可使用6分钟步行距离试验

  简易评估运动能力

  正常人6分钟步行距离大于450米

  主观感受轻松 、不费力

  心率在每分钟110次以下

  可以尝试开始恢复运动

  世卫组织提示

  恢复运动过程中

  可使用“Borg主观疲劳感知评估量表”

  粗略作为逐步提高活动水平的指南

  如在锻炼后感到严重疲劳

  以及其他症状加重

  此时应避免进一步活动

  问题三:恢复运动应如何“循序渐进”?

  恢复初期可开展一些相对温和 的运动

  如慢步走、做广播操、健身操等

  而且要控制时间和强度

  足球 、篮球、羽毛球 、长跑等

  较为剧烈 的运动

  建议暂缓恢复

  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

  《康复指导手册 :COVID-19相关疾病的自我管理(第二版)》

  可考虑将恢复锻炼分为

  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至少保持7天

  第一阶段:为恢复锻炼做准备

  例如:呼吸练习、温和的步行、拉伸和平衡练习

  第二阶段:低强度活动

  例如 :散步 、轻微 的家务

  第三阶段:中等强度的活动

  例如 :快走、上下楼梯、慢跑等

  第四阶段:具有协调和有效技能的中等强度练习

  例如:跑步、骑自行车、游泳等

  第五阶段 :回归到基线练习

  可以完成感染之前的正常运动锻炼了

  问题四:“阳康”人员恢复运动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

  王萍芝提醒

  运动时要及时监测心率变化

  以及主观感觉

  如再次感染新冠

  或运动时出现

  心悸 、头晕 、胸痛等不适

  须立即停止运动

  必要时寻求医疗帮助

  长期健身者普遍认为自身体质好

  易在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

  进行较高强度运动

  造成病情反复

  因此切忌盲目自信

  避免过度运动

  记者 :刘扬涛、马晓媛 、薛宁婧

  视频制作 :薛宁婧

  编辑:吴俊宽、王沁鸥

55世纪官方网站

中新社70年 | 从47个开始,走向新闻方阵最前排******

  2022年 是中国新闻社成立70周年。1952年 ,新中国刚诞生3年 ,百废待兴,共和国缔造者们在此时创建了中国新闻社。

  70年无一日中断发稿

  筹备成立中国新闻社,从提出动议到正式成立 ,历时将近一年。

  1951年10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廖承志最初提出动议;

  1952年5月 ,中央有关部门开会研究这一议题并做出决定 ;

  9月14日 ,员工队伍初步组建完成 ;

  10月1日 ,开始对外播发新闻 ,至今70年无一日中断发稿。

  创建中国新闻社 是为了开展海外华侨服务 ,具体地说 , 是为了向华侨报刊提供新闻服务。当时海外华侨约1200万,散居在五大洲,其中绝大多数旅居东南亚 的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 、菲律宾、泰国 、缅甸等国家和地区 ,其次是北美和欧洲。

  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诞生开始,华文报刊生生灭灭 。到20世纪末 ,大约出现过数千种规模不等的华文报刊 。

  1949年出版的海外华文报纸有97家,其中印度尼西亚28家,缅甸6家 ,印度2家,泰国7家 ,越南10家,菲律宾4家,美国12家(日报9家、周报3家) ,加拿大4家 ,夏威夷2家,古巴3家,英国2家,非洲2家。

  由于旧中国 的贫穷落后,广大侨民寄人篱下,自叹是“海外孤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海外孤儿有了娘” 。

  从47个开始

  廖承志最初提出设立中国新闻社的动议,并负责中国新闻社 的具体筹备工作 。作为革命家 的廖承志 ,多才多艺,是党内优秀 的宣传家 ,有丰富 的新闻工作实践经验, 是延安时期新华社创始人之一,十分熟悉通讯社的组织架构和运作。

  1952年9月14日 , 是中国新闻社历史上值得纪念 的一天,也可以认为 是中国新闻社诞生 的纪念日 。这一天 ,44岁的廖承志风华正茂,他来到北新桥三条一号“海棠院”,出席建立中国新闻社的筹备会议并发表讲话 。

▲华侨大学秋中湖畔 的廖承志塑像 中新社记者 傅丹丹 摄▲华侨大学秋中湖畔的廖承志塑像 中新社记者 傅丹丹 摄

  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中国新闻社的成立大会,参加会议 的共有47人 ,因此廖承志这篇讲话被命名为《从47个开始》。他说 :“现在,你们有47个人 ,这在开头已经不算太少了 。新华社起家 的时候 ,才5个人嘛!”

  怎样办好中国新闻社?廖承志在讲话中发出“打破关门主义,反对教条主义” 的号召 。他特别强调,报道要“群众化一些”,调子要低一些。

  最初播发口语记录新闻

  中国新闻社 是通讯社 ,服务对象是海外报纸。当时 的发稿手段 是通过电台广播记录新闻方式向用户提供新闻稿,报纸编辑记录下来选用 。1952年9月22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的帮助下,中国新闻社使用“中国新闻广播电台”呼号,以普通话记录新闻形式向国外试播记录新闻稿。

  1952年9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新闻社理事会成员33人名单和电台播音时间、频率的消息 。

  当年10月1日 ,“中国新闻广播电台”正式播音。这天播发 的新闻共有10多篇,约10000字。中国新闻社成立后 的第一篇广播新闻稿 是 :《首都纪念国庆节举行隆重阅兵式》。

  当时每天发稿一半用记录新闻播出 ,一半用文字印发。开始,记录新闻和文字稿单独印制发行,后来合印为《中国新闻》新闻稿发行。记录新闻是时效性强 的报道 ,文字稿属于通讯和特约稿件 。

  “中国新闻广播电台”播发口语记录新闻,向香港 、雅加达、吉隆坡 、加尔各答、仰光 、西贡 、檀香山和墨尔本八个定点地区广播。三天后,即10月4日起,印度尼西亚、缅甸 、泰国和香港华文报刊陆续刊登中国新闻社播发 的新闻。

  调集众多海外华侨报人

  1952年12月,中国新闻社正式组成领导班子 ,确定中新社组织领导人和组织机构:理事会和社务合一制,社长为理事会召集人 。首任社长是金仲华。

  中国新闻社成立不久,相继调来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同志 、老新闻工作者;调来一批海外华侨报人 ,有 的做过海外华文报刊的主笔、总主笔,有的做过海外华文报刊的社论撰稿人 。一家传媒机构调集如此众多的海外华侨报人 ,这在新中国传媒发展史上是相当独特 的历史现象 。

  他们熟悉海外华侨的心态,具有丰富 的华文报刊工作经验,坚持贯彻“爱国主义”报道方针 ,在实践中形成中新社独特 的报道风格 ,为“中新风格”的形成做出了历史贡献 ,值得一代又一代中新社人珍惜与传扬 。

▲2019年10月12日上午9时,中国新闻社主办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开幕 。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2019年10月12日上午9时,中国新闻社主办 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开幕。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70年来 ,中国新闻社和伟大 的祖国一起进步成长,期间经过几次再创业 ,已经成为在海外华人社会 、在国际上有着重要影响力 的新闻文化机构。

  70年来 ,中新社人始终不忘中央建立中新社 的初衷 ,不忘廖承志对中新社 的定位要求,创造出在新闻界独树一帜 的“中新风格” ,走向了新闻方阵的最前排 ,并伴随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涵,在漫长岁月 的不同时期 ,中国新闻社一直发挥着独特 的重要作用 。

▲中新社人大组记者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进行报道 中新社记者 魏晞 摄▲中新社人大组记者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进行报道 中新社记者 魏晞 摄

  作者:郭招金(中新社原社长)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55世纪官方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