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靠谱的平台|大发靠谱的平台
大发靠谱的平台2023-01-31 16:05

国 是访问丨能源转型会“开倒车”吗 ?******

  文/庞无忌

  2022年,受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能源危机愈演愈烈。曾大力倡导放弃煤炭 、走向脱碳化发展的欧洲国家在这个冬天也不得不重启煤电。英国 、法国 、丹麦 、德国、芬兰 、奥地利等国家陆续宣布延长或重新开放此前已关停、退役 的燃煤电厂 。

  全球能源转型会“开倒车”吗 ?全球走向脱碳目标,最终能带来多大机遇?

  毕马威中国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沈莹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专访时表示,虽然去年冬天不少欧洲国家恢复煤电产能,可能暂时会增加碳排放,但 是从长期来看 ,绿色低碳转型是各国对未来全球发展所达成的共识和不可逆转 的趋势,不会因为一次“黑天鹅”事件就发生改变 。

  不过 ,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 。全球脱碳 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各国积极应对外部环境新挑战,协同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与能源安全供应保障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

  采访实录摘要如下:

  国 是直通车:业界认为 ,全球形成 的碳中和共识将有力地引导长期投资向低碳领域配置,未来全球走向脱碳目标将带来多大投资机遇?

  沈莹:碳中和最核心 的是能源零碳化,能源结构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是必然趋势 ,其中存在大量投资机会 。此外 ,公路交通、海洋运输 、航空的零碳化 ,工业、建筑业 、农业等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也会带来巨大投资机会 。

  碳中和带来 的不仅 是环境效益 ,也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相关产业技术与产业规模必将得到蓬勃迅速发展,推动国家整体经济朝着低碳、绿色环保方向转型 。

  国是直通车 :近年来,各国纷纷布局新能源汽车等低碳相关产业。这会对全球经济竞争格局带来什么样 的影响 ?

  沈莹: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各国共识。从化石能源到可再生能源 的转变将重塑世界竞争格局 ,并引发经济社会变革 。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相比具有难以耗尽 、开发和使用相对灵活等特点,同时也存在能量密度低、不稳定、开发成本较高等缺点 。

  因此 ,要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和效率 ,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推出新的能量转换方法或提高现有生产消费流程效率。这场转型浪潮中 ,新兴技术和科技将成为核心驱动力,推动能源产业从资源 、资本主导向技术主导转变。

  国 是直通车 :2022年受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能源危机愈演愈烈,不少欧洲国家恢复煤电产能。这会加速还是阻碍全球脱碳发展进程?

  沈莹 :俄罗斯在全球能源供应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 的角色 。乌克兰危机加深了各国对能源安全问题的担忧 ,尤其 是对俄罗斯能源有较强依赖 的欧洲 。虽然去年冬天不少欧洲国家恢复煤电产能 ,可能会暂时增加碳排放,但从长期来看,绿色低碳转型是各国对未来全球发展所达成的共识和不可逆转 的趋势,不会因为一次“黑天鹅”事件就发生改变。

  但它也不会一帆风顺。全球脱碳 是个循序渐进 的过程,需要各国积极应对外部环境新挑战 ,协同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与能源安全供应保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此次全球能源危机 ,反而让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提升能源独立性 的重要性 。在碳中和目标引导下需要通过清洁能源来降低对化石燃料 的进口依赖 。长期来看,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不会“开倒车”,未来清洁能源仍然是全球能源转型的方向,是未来能源增量的主体,是全球能源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是直通车 :全球能源转型还面临哪些重大挑战和机遇 ?

  沈莹:全球能源转型 的第一个挑战是技术 。很多技术都是要创新 、尝试 的 ,这方面投入非常大。还需要很多政策、资金扶持,是一场大 的社会气候变革 。只有技术创新 ,才更有动能推动减碳、碳移除、碳中和、节能减排等。

  第二个挑战 是资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不仅仅 是政府 ,还需要社会资本的投入。

  机遇方面,可再生能源,碳达峰 、碳中和是目前全球发展的主流方向,这不仅带来能源结构的变革,更将带来全球金属原材料供应 的变革。

  这主要是由非化石能源所具有的制造业特征以及其产业链特点所决定 的 。目前我们对铜、镍 、铝、锂 、稀土等金属原材料 的需求正不断攀升 。例如 ,在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风电、光伏 、水电等绿色低碳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上游金属原材料的供应,其中 ,风电大幅增长将推动对碳纤维、稀土和磁材(电机)等的需求。

  国是直通车:在这一过程中 ,中国拥有哪些优势 ?

  沈莹:中国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能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经济基础。中国持续推动绿色 、新能源技术发展也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充足动力 。

  目前我国在可再生能源 、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强大装备制造能力 ,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产业链优势。

  以光伏产业为例 ,当前 ,我国光伏组件产量全球占比超过3/4,累计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 ,并已实现全产业链国产化 。预计中国将会成为氢能 、储能等新能源重要领域 的全球主要增量市场 ,并且成为核心技术输出和产业投资 的主要力量。

大发靠谱的平台

中新社70年 | 从47个开始,走向新闻方阵最前排******

  2022年是中国新闻社成立70周年。1952年,新中国刚诞生3年,百废待兴,共和国缔造者们在此时创建了中国新闻社。

  70年无一日中断发稿

  筹备成立中国新闻社,从提出动议到正式成立,历时将近一年。

  1951年10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廖承志最初提出动议;

  1952年5月,中央有关部门开会研究这一议题并做出决定;

  9月14日 ,员工队伍初步组建完成;

  10月1日,开始对外播发新闻,至今70年无一日中断发稿 。

  创建中国新闻社 是为了开展海外华侨服务 ,具体地说, 是为了向华侨报刊提供新闻服务。当时海外华侨约1200万 ,散居在五大洲,其中绝大多数旅居东南亚 的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 、泰国 、缅甸等国家和地区 ,其次 是北美和欧洲 。

  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诞生开始 ,华文报刊生生灭灭。到20世纪末,大约出现过数千种规模不等 的华文报刊。

  1949年出版 的海外华文报纸有97家,其中印度尼西亚28家,缅甸6家 ,印度2家,泰国7家 ,越南10家 ,菲律宾4家 ,美国12家(日报9家 、周报3家) ,加拿大4家 ,夏威夷2家 ,古巴3家 ,英国2家 ,非洲2家。

  由于旧中国 的贫穷落后,广大侨民寄人篱下,自叹是“海外孤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海外孤儿有了娘”。

  从47个开始

  廖承志最初提出设立中国新闻社 的动议 ,并负责中国新闻社的具体筹备工作。作为革命家的廖承志 ,多才多艺, 是党内优秀的宣传家 ,有丰富 的新闻工作实践经验 ,是延安时期新华社创始人之一,十分熟悉通讯社 的组织架构和运作。

  1952年9月14日,是中国新闻社历史上值得纪念 的一天,也可以认为是中国新闻社诞生 的纪念日 。这一天,44岁的廖承志风华正茂 ,他来到北新桥三条一号“海棠院”,出席建立中国新闻社 的筹备会议并发表讲话 。

▲华侨大学秋中湖畔的廖承志塑像 中新社记者 傅丹丹 摄▲华侨大学秋中湖畔的廖承志塑像 中新社记者 傅丹丹 摄

  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中国新闻社 的成立大会 ,参加会议的共有47人 ,因此廖承志这篇讲话被命名为《从47个开始》 。他说:“现在 ,你们有47个人,这在开头已经不算太少了。新华社起家的时候,才5个人嘛 !”

  怎样办好中国新闻社?廖承志在讲话中发出“打破关门主义,反对教条主义”的号召 。他特别强调,报道要“群众化一些” ,调子要低一些 。

  最初播发口语记录新闻

  中国新闻社 是通讯社 ,服务对象 是海外报纸。当时 的发稿手段 是通过电台广播记录新闻方式向用户提供新闻稿 ,报纸编辑记录下来选用。1952年9月22日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的帮助下,中国新闻社使用“中国新闻广播电台”呼号 ,以普通话记录新闻形式向国外试播记录新闻稿。

  1952年9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新闻社理事会成员33人名单和电台播音时间 、频率的消息 。

  当年10月1日 ,“中国新闻广播电台”正式播音。这天播发 的新闻共有10多篇 ,约10000字。中国新闻社成立后 的第一篇广播新闻稿是 :《首都纪念国庆节举行隆重阅兵式》 。

  当时每天发稿一半用记录新闻播出,一半用文字印发。开始,记录新闻和文字稿单独印制发行,后来合印为《中国新闻》新闻稿发行 。记录新闻 是时效性强 的报道 ,文字稿属于通讯和特约稿件。

  “中国新闻广播电台”播发口语记录新闻 ,向香港、雅加达、吉隆坡 、加尔各答 、仰光 、西贡 、檀香山和墨尔本八个定点地区广播 。三天后,即10月4日起,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和香港华文报刊陆续刊登中国新闻社播发 的新闻。

  调集众多海外华侨报人

  1952年12月 ,中国新闻社正式组成领导班子 ,确定中新社组织领导人和组织机构:理事会和社务合一制,社长为理事会召集人。首任社长是金仲华 。

  中国新闻社成立不久,相继调来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的老同志、老新闻工作者 ;调来一批海外华侨报人 ,有的做过海外华文报刊的主笔、总主笔,有的做过海外华文报刊的社论撰稿人。一家传媒机构调集如此众多 的海外华侨报人,这在新中国传媒发展史上 是相当独特的历史现象。

  他们熟悉海外华侨 的心态 ,具有丰富的华文报刊工作经验,坚持贯彻“爱国主义”报道方针,在实践中形成中新社独特的报道风格 ,为“中新风格”的形成做出了历史贡献 ,值得一代又一代中新社人珍惜与传扬 。

▲2019年10月12日上午9时 ,中国新闻社主办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开幕 。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2019年10月12日上午9时 ,中国新闻社主办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开幕。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70年来 ,中国新闻社和伟大 的祖国一起进步成长,期间经过几次再创业,已经成为在海外华人社会 、在国际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新闻文化机构。

  70年来 ,中新社人始终不忘中央建立中新社 的初衷 ,不忘廖承志对中新社的定位要求 ,创造出在新闻界独树一帜的“中新风格”,走向了新闻方阵 的最前排,并伴随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涵 ,在漫长岁月的不同时期 ,中国新闻社一直发挥着独特 的重要作用 。

▲中新社人大组记者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进行报道 中新社记者 魏晞 摄▲中新社人大组记者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进行报道 中新社记者 魏晞 摄

  作者:郭招金(中新社原社长)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大发靠谱的平台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