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平台- - (中国)官方平台
500平台2023-01-31 16:05

山东匠人创新篆刻艺术 让菏泽牡丹“花开石上”******

  一块普通石头在吴沧海手上“开”出一朵惟妙惟肖的富贵花 。巨野融媒中心供图

  中新网山东巨野1月9日电 (肖守祥)一张木桌、一盏台灯 、几把刻刀,桌面上零散摆放几方石料 ,1月9日,在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篆刻家吴沧海正在自己的工作室伏案创作 ,刻刀翻飞间 ,一块普通 的石头在他的手上“开”出一朵惟妙惟肖 的富贵花 。

  从上中学起 ,吴沧海就迷上篆刻,至今已有25年时间 。吴沧海介绍说 ,篆刻工艺大体包括打磨印石 、印稿设计、操刀治印 、修改调整 、钤印 、刻边款、拓边款等工序 。根据印上所起的稿子 ,先统刻一遍 ,把握每个字的造型和气势,称为“初刻”。初刻后 ,要用拓色蘸墨将印文上墨,使印文清晰可辨 ,根据要求进一步加工细刻 ,称为“精刻”。

  吴沧海在工作室伏案篆刻牡丹花。巨野融媒中心供图

  “精刻 是一方印成败的关键,必须精心弄刀。这种用石用刀恰到好处的结合 ,才能表现出丰富而熟练的笔意和篆书 的结构美。”吴沧海说,在石头上刻牡丹 ,和传统意义上的篆刻不一样,传统意义上 的篆刻刻 的是篆字,适读性、辨识性不经过专业学习 ,很难看明白 ;而牡丹花很形象 ,特点鲜明,雅俗共赏 。

  吴沧海篆刻牡丹的想法源于2022年4月 ,当时第31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如期举行,因疫情原因 ,许多外地游客不能来菏泽欣赏牡丹 。从那时起,他把篆刻艺术创作的目光聚焦到了牡丹上 ,决定用手中 的刻刀把石料变成牡丹刻章,赋予其艺术“生命”。

  篆刻牡丹,要先用毛笔一笔一划在石头上勾勒出牡丹 的形象。巨野融媒中心供图

  篆刻牡丹 ,要先用毛笔一笔一划在石头上勾勒出牡丹的形象,再用刻刀进行篆刻 。为此,吴沧海专门到巨野书画院向绘画老师学习画牡丹,因为石头材质偏硬,对体力和用刀 的准确度都 是个考验。

  吴沧海告诉记者,在篆刻牡丹 的过程中,刻刀 的深与浅 、明与暗 、曲与直 、虚与实、残与满,考验篆刻者驾驭刀工的功力 ,头脑要时刻保持灵活度 ,这种刀与石 、书与刻 的结合之趣 ,构成了篆刻牡丹艺术的独特之美 。

  “曹州牡丹甲天下” ,牡丹 是菏泽 的一张“金名片”。巨野融媒中心供图

  “一方牡丹印章艺术价值的高低、篆刻家 的艺术修养水平 ,都能从一枚小小 的印章中体现出来 。”在吴沧海看来,“印如其人”“书为心画” ,在人品与艺品兼修的砥砺前行中 ,追求尽善尽美的艺境 ,篆刻艺术也同样如此 ,实现着“成教化 ,助人伦”的社会作用。

  “巨野县 是中国文联命名的‘中国农民绘画之乡’,也是中国工笔画学会命名 的‘中国工笔画之乡’ ,工笔牡丹画是巨野县工笔画 的当家品种。当地大多数书画家都以工笔牡丹为表现形式 ,以篆刻 的角度更深层次地把菏泽牡丹呈现在一方印石上,是一种新的艺术创新 。”著名画家黄恩涛说 。

  吴沧海以篆刻的角度更深层次地把菏泽牡丹呈现在一方印石上。巨野融媒中心供图

  “‘曹州牡丹甲天下’ ,牡丹 是菏泽 的一张‘金名片’。每一个菏泽人都有义务把菏泽牡丹宣传推广出去,让更多人知道、了解菏泽牡丹 。”吴沧海说 ,作为一位金石篆刻艺术的痴迷者和追寻者,他要用手中 的刻刀讲好菏泽牡丹故事 。

500平台

相知“冰雪”中 ,习近平成就中外互动的另一种叙事******

  (近观中国·冬奥)相知“冰雪”中 ,习近平成就中外互动的另一种叙事

  中新社北京2月2日电 题 :相知“冰雪”中,习近平成就中外互动 的另一种叙事

  作者 钟三屏

  “啪!”

  伴随着清脆的声响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执的冰球落向冰面 。天津体育馆内 ,两国青少年冰球友谊赛正式开球,热情的观众掀起涌动的人浪 。

  2018年,这个中俄元首互动的画面 ,成为两国之间友好交往的经典缩影 ,也书写下习近平以冰雪运动会友 的又一个动人故事。

  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脚步渐行渐近,细心 的人们发现 ,冰雪运动早已走进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外事日程表,被习近平频频带到外交场合 。以冰雪运动会友 ,正在成为中国外交的一道别样风景 ,也展现出中外互动的另一种叙事。

  作为首位出席境外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开幕式的中国元首 ,习近平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开幕式 的现场 ,给世界带来不一样的中国形象。

  在冰雪运动营造的友好氛围下 ,索契冬奥会 的主火炬尚未点燃 ,多边外交舞台已经热闹非凡 。习近平短短43个小时里出席了12场活动,既包括元首会晤等双边活动 ,又有出席开幕式 、参加招待会等多边互动,还有接受俄罗斯媒体专访等公共外交日程。有评论指出 ,以冰雪运动为媒,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国际多边舞台上,与各国共同谱写出梦想交织共鸣的动人乐章 。

  冰雪运动 ,不仅 是中国在多边外交场合广聚朋友的“共同语言” ,更是在双边交往中深化友谊的“金钥匙” 。

  习近平在2017年访问芬兰时 ,于芬兰总统尼尼斯托举行的欢迎宴会上,获赠中芬两国冰雪运动员送上 的运动衣,两国元首商定将2019年定为中芬冬季运动年。

  2019年 ,在尼尼斯托总统访华时,为衬托冬季运动主题 ,北京 的人民大会堂西大厅被冰雪元素装扮一新,中国的大熊猫和芬兰 的驯鹿在银装素裹背景下相映成趣 。

  一来一往之间,中芬冬季运动年正式开启 ,两国人文交流再添“冰雪元素” 。

  随着冬奥会正式进入“北京时间”,这种相知于“冰雪”之中 的独特叙事,也在向人们讲述着中国 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

  正如习近平亲自录制视频助力北京申办冬奥时所言 ,“2022年冬奥会在中国举办,将有利于推动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 ,带动中国13亿多人关心、热爱、参与冰雪运动 ,让中国人民再次有机会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和奥林匹克精神传播作出贡献 。”

  由此,外界不难读出,这种“价值观”以“人”为尺度 ,这种“世界观”以“相知”为底色 。

  北京冬奥申办成功后 ,习近平2017年专程到访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在拥有上万件展品的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陪同习近平参观并全程讲解。习近平则代表中国向国际奥委会送上苏绣《仕女蹴鞠图》,并向巴赫介绍中国古代“足球”。在浓缩着历史的博物馆 ,中外文明交流相知 的一幕,恰与奥林匹克精神彼此映照 。

  在中外互动中,北京冬奥会不只向外界讲述“高大上” 的故事 。借助“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东风 ,家门口的滑雪场、身边的志愿者 、孩子们的滑冰课 ,勾勒出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生动图景 ,更立体 的中国形象在世界得到呈现。

  “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 、冬残奥会,不仅可以增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也给世界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 的国家形象。”今年伊始,习近平在考察北京冬奥筹备工作时有感而发 ,“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世界将对中国道路有全新的认识 。”

  2008年的北京 ,在全球40多亿电视观众的注目下 ,中国以一场无与伦比 的奥运盛会刷新世界 的“中国印象”。2022年 ,透过北京冬奥会 的窗口,正不断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的中国将如何与外界互动 ,人们同样期待。

  在“冰雪”中相知,中外互动 的另一种叙事 ,已经悄然展开 。(完)(图片素材来源:新华社、中新社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网)

出品人:陈陆军

总策划:王晓晖

监制 :张红、夏宇华

策划:郭金超

统筹 :梁晓辉、王凯

主笔 :黄钰钦

视觉|编辑:张舰元、李雪瑶 、马学玲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500平台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