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神_彩神
彩神2024-07-01

乡村“守艺人” ,巧手成就致富梦 ******

【一线讲述】

编者按

广袤山乡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无闻 ,却靠着一双双巧手传承传统技艺、助力家乡发展 。雕刻彩绘 、造屋筑桥、器具制作 、刺绣印染……有他们 的地方,就有民俗风物之美 ,也有产业致富之路。他们,拥有一个朴实无华 的名字——乡村工匠 。

乡村“守艺人”,巧手成就致富梦

90后重庆小伙儿辜国强在组装花丝镶嵌作品“凤引九雏” 。新华社发

乡村“守艺人” ,巧手成就致富梦

在浙江湖州市八里店镇潞村,陶瓷艺人在瓷器上作画 。新华社发

在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育好用好乡土人才” 。此前 ,国家乡村振兴局、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 的指导意见》,要求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挖掘培养一批乡村工匠 ,促进农民创业就业,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今天,让我们走近四位乡村工匠 ,观摩他们 的“指尖绝活” ,倾听他们 的奋斗故事 ,感受他们传承技艺、惠泽一方 的拳拳初心。

这里 的琴声绕梁不息

讲述人 :河南确山县农民制琴师王金堂

扛起锄头,我们 是耕田种地的一把好手;拿起工具 ,我们是世界提琴制造业中响当当 的“确山师傅”。全球90%以上的提琴来自中国,而中国提琴产量的40%左右,特别 是中高档手工提琴产量 的80%以上都出自我们确山人之手。

40多年前 ,16岁的我挤上火车一路向北,怀着“学门好手艺” 的心气儿,去北京闯荡。几经周折 ,终于进了一家工艺美术厂当上临时工,跟着师傅学习制作工艺小提琴 。一年后,老板看我笃实好学 ,就让我当上了车间负责人 。后来 ,我又到一家提琴作坊当学徒。

提琴制作工艺复杂 ,有拼板 、刮板、音孔音梁 、刻头 、装头 、油漆 、装配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比如 ,拼板时如果黏合不牢,就会影响后续每道工序 ;刮板 的尺寸和弧度高低一定得精确 ,否则直接影响提琴音质。

经过两年多 的学习、练手 ,我掌握了制琴 的关键技术 ,也萌生了创业 的念头。我白天打零工 、卖煎饼 ,晚上继续钻研制琴,同时 ,动员在京打工 的老乡一起干 。1990年,我们终于和一家木材厂谈拢,合作办起了一家琴坊 。打这以后,我 的制琴生意越做越好 ,带出来的许多老乡也陆续建起了自己的琴坊 。

“确山师傅”在北京干得风生水起,家乡一直很关注 。不久后,确山县政府和在京确山籍老乡创办 的提琴生产企业签了合作协议 ,我们整体迁入县产业集聚区“确山小提琴产业园” ,为一个梦想而努力——把确山打造成全国知名的中高档提琴生产基地 。

现如今,全县制琴及配套企业已经发展到144家,从业人员2600多人,产品包括小提琴、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贝斯及配件等30多个系列 、400多种型号 ,年产提琴约40万把 ,年产值6亿元左右,年出口创汇超过2000万美元。

从外出“打工潮”到返乡“创业潮”,我们认识到:要想产业长远发展 ,关键是不断壮大本土人才 ,让产业发展有源源不断 的源头活水。

2020年1月 ,确山县手工提琴制作协会挂牌成立,吸纳了100多家会员,大家推选我担任协会会长。针对制琴人才短缺问题 ,我们制定了“5年计划” ,划定了确山提琴行业标准 ,通过加强函授 、培训 ,增强“确山琴师”的业务知识和文化素养。

我们这些“琴一代”,也有很多遗憾。几年前,在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上,以色列乐器商人约瑟夫在他 的摊位上用小提琴演奏《梁祝》 ,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望。现场有人请我也演奏一曲 ,我当时就蒙了,连连摆手:“我们只会制琴,不会拉琴。”现在,越来越多的“琴一代”让孩子学琴 ,县政府还出资聘请了专业提琴教师 ,在镇里和县里的中小学校开设提琴特色班 。每年都有很多确山学子选择音乐类专业深造,学成后回乡支持提琴产业发展,让这座提琴小城充满了青春活力。

我们相信 ,确山 的琴声定会悠扬致远 、绕梁不息 。

自贡彩灯 ,温暖千家万户

讲述人:四川自贡胡氏花灯传承人万玲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灯会 。近年来 ,自贡灯会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 的一张闪亮名片 。胡氏花灯,就是自贡彩灯大家庭中的一员。

乡村“守艺人” ,巧手成就致富梦

四川自贡彩灯。光明日报记者周洪双摄/光明图片

彩神

古法榨糖涅槃重生 “甜蜜”产业助乡村振兴******

  (新春走基层)古法榨糖涅槃重生 “甜蜜”产业助乡村振兴

  中新网宁德1月26日电 (余汕康 陈容)新春佳节期间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黄田村里 ,合作社糖蔗种植基地和古法榨糖体验中心随处可见工人收割糖蔗、加工红糖 的忙碌身影,空气中糖香四溢。

  在黄田村古法榨糖体验中心内,一架木制水车在水流带动下高速运转,并带动上下两个石碾转动碾压一根根新鲜甘蔗。随之,鲜甜蔗汁顺流而出,青绿色 的蔗汁沉淀后,便被搬运到灶台进行煮糖。

村民采收甘蔗 。 余汕康 摄村民采收甘蔗 。 余汕康 摄

  煮糖灶 ,是一个巨大 的土台子,上面排列着五口铁锅 ,前一后四 。“根据糖水 的饱和程度不同及灶腔内前后火力不同 ,依次调整不同铁锅中 的糖汁 。”煮糖师傅称,蔗水越煮越稠,水分蒸发殆尽,等到锅内糖浆含水量在十分之一以下时,便可起锅。

  起锅火候 的掌握,最见功夫。只见煮糖师傅先将手浸于凉水中,赤手快速伸入锅中挖出一小团沸腾的糖浆 ,再迅速放入凉水中,在水中用手不断揉搓。片刻,一粒略带温热、糯润香甜 的“糖蛋”便跃然手掌间 。起锅后,师傅将红糖分装,再撒上花生和芝麻 ,一块块成品红糖便制作完成 。

打包红糖 。 余汕康 摄打包红糖。 余汕康 摄

  “平常春节买糖都认准来自黄田村 的红糖 ,香味醇厚,甜而不腻 ,没想到榨糖工艺这么精细且复杂 。”宁德市民吴女士春节期间带着孩子来到黄田村体验古法榨糖工艺后啧啧称奇 ,“与孩子一同榨糖不仅增进亲子感情 ,还能了解榨糖 的传统工艺及历史 ,我觉得很有意义。”

  种蔗历史悠久 的黄田村 ,所产手工古法红糖久负盛名。然而,在现代机械化制糖工艺 的冲击下,工艺繁杂的黄田村古法榨糖产业也曾一度沉寂 。

古法红糖成品。 余汕康 摄古法红糖成品。 余汕康 摄

  为振兴古法榨糖产业 ,黄田村建成集古法榨糖生产加工 、手工体验、文化展示、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 的古法榨糖体验中心,流转土地150余亩作为配套种植糖蔗区 ,实现了古法榨糖产业涅槃重生 。

  “黄田村大力发展甘蔗、红糖等特色产业 ,每年12月至次年新春时节 ,糖蔗成熟,糖厂就开始热闹起来,我们边制作边销售 。”黄田村党支部书记 、村主任黄郑为说,目前主要生产方块糖、姜糖、粉糖等多种手工红糖。

  除了线下批发零售外,黄田村还尝试线上直播销售 ,2022年共销售手工红糖逾12吨,总产值24万元 ,红糖全产业链产值预计为30万到40万元。

黄田村村貌 。 余汕康 摄黄田村村貌。 余汕康 摄

  依托赤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黄田村由党支部牵头与企业开展“村企共建” ,通过村集体投资入股 、打造“订单农业”等多种新营销模式,推动“企业发展、村财增收 、村民致富”三方共赢。

  同时 ,黄田村党支部领班合作社提供蔗苗给村民种植 ,再向村民回收成熟作物 ,村民不再需要担心销路问题,充分调动了村民积极性 ,推动甘蔗 、红糖特色产业发展 。

  “相比以前的单一产业结构,村子收入翻了几番 。”黄郑为说 ,村子总收入从原来的一年十余万元 ,增长到如今 的七十余万元 ,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两万多元。

散装古法红糖 。 余汕康 摄散装古法红糖 。 余汕康 摄

  乡村特色产业不仅让村民 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村容村貌也日新月异。黄田村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河道清淤整治 、旧街立面改造 、房前屋后美化等一系列乡村治理措施 ,不断提升乡村“颜值” 。

  “我们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新业态,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黄郑为说,如今的黄田村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收入不断增长,实现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山区小村庄到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 的华丽转变。(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彩神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