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靠谱的平台 - 大发靠谱的平台
大发靠谱的平台2024-05-02

特写 :“跳水皇后”郭晶晶的三次转折与四个建议******

  中新社香港11月22日电 题 :特写:“跳水皇后”郭晶晶 的三次转折与四个建议

  中新社记者 韩星童

  11月22日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赛马会综艺馆内 ,掌声雷动,一袭黑裙衬粉色衬衫 的郭晶晶,在众人簇拥下入场,随即向台下师生挥手致意,笑眼弯弯。

  这 是理大85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 ,邀请郭晶晶以“拨水见光·追逐梦想”为主题举行讲座 。

  演讲由一张郭晶晶运动员时期的出水照开启,那是她前半生 的缩影 。长达22年的职业生涯 ,带来荣耀,挫折与痛苦亦如影随形 。“成功就是强迫自己坚持下去 ,因为有的时候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下去才看到希望 。”

  学习跳水 ,对郭晶晶而言实属误打误撞 。年幼 的她为了克服对水的恐惧 ,在教练来学校挑选跳水队员时,她举起了手,“那时候我听到水,就以为 是学游泳。”结果第一天走入跳水训练场地 ,年幼的郭晶晶吓坏了 ,拉着母亲的手掉头就走 ,被门口 的教练拦住,教练说,既然来了,就试试。

  这一试 ,就整整22年,试出了一位“跳水皇后” 。

  郭晶晶的人生也从这里开始转向,与跳水结下不解之缘 。所以郭晶晶给予现场同学们 的第一个建议 ,就是培养对专业 的兴趣爱好,“干一行不如爱一行。”

  2000年失落 的悉尼奥运会 ,则是郭晶晶 的第二个转折 。那年她二度出征奥运 ,迫切地渴望金牌 ,导致身心状态差过预期,最终仅收获两枚银牌 。“大家都在庆祝夺冠的时候,只有我万念俱灰,对不起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也对不起教练。”

  有同学举手提问:“当你没能达到目标 ,怎样与自己和解?因为我们做实验也常常失败 。”引得台下一阵会心 的笑声。

  郭晶晶坦言,低潮期给予她思考的空间,促使她 的心态发生转变 。“我开始从自身出发 ,明白战胜自我 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令她成功卸下过重的得失心 ,转而享受训练。于 是我们在奥运赛场上总能看到郭晶晶镇定自若地走上跳板,完成一次次堪称完美 的翻转与入水。

  “但其实我每次踏上跳板都很紧张 ,感到自己心脏扑通扑通跳 。”郭晶晶笑道,奥运舞台永远没有板上钉钉 的事情 ,每场比赛都是从零开始。也正 是这种不确定性 ,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舆论理所当然认定她必将卫冕 ,无形之间向她施加了压力。

  她主动提起这段往事, 是为以自身经验回应一位同学 的提问:如何面对亲友 的期待 ?她说不要太过受外界目光影响 ,脚踏实地做自己应该做 、能做 的事,自然会有好 的结果。

  而29岁选择退役,随丈夫霍启刚移居香港,又是第三次转折 。“香港对我来说很陌生,当时确实很担心。”但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 ,她逐渐尝试融入这个拥有独特历史文化的国际都会,也能在记者 的要求下相对流利地用粤语作自我介绍。

  所以郭晶晶勉励青年人不要害怕为梦想闯荡,亦不用畏惧人生分岔路口的迷茫。勇敢追梦 ,必定拥有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讲座在阵阵欢呼和掌声中结束 ,理大学生金岳告诉记者 ,自己从小就是郭晶晶 的粉丝 ,“那时候看奥运会 ,我都会搬起小板凳坐到电视机前看郭晶晶跳水,甚至在她入水的那一刻会激动得跳起来 。”今天终于圆梦听偶像分享经验,她最大 的收获就是做一件事一定要坚持,不要拘泥于中间 的坎坷 。

  理大学生臧婉滢则从郭晶晶同样由内地移居香港 的经验获得共鸣 ,“她提到刚来香港时面临朋友少、语言不通 的问题 ,也分享了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经验,受益匪浅 。”(完)

大发靠谱的平台

东西问·人物丨《呼啸山庄》译者,百岁杨苡走了******

  中新社北京1月31日电 题 :《呼啸山庄》译者 ,百岁杨苡走了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宋春丹

  2023年1月27日晚 ,杨苡去世,享年103岁 。

  杨苡 的书房里 ,挂着自己17岁时的照片。德国作家安娜·西格斯曾写过一部小说《已故少女的郊游》 ,杨苡常开玩笑地对望着这张照片的朋友说,其实这也是个“已故少女”。

  这位“已故少女” 、本名杨静如 的《呼啸山庄》译者 ,已经走了 。

  在生命最后一年里,她每天仍在看报看新闻看电影 ,听喜欢 的老歌。她喜欢听一首美国乡村歌曲《你 是我的阳光》 ,每次她念出歌名 ,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自信 的生命力。

  翡翠年华

  杨苡最喜欢讲述童年和少女时代 的故事,一度想将这段生平写成回忆录 ,命名为“翡翠年华”。

  1919年 ,她出生于天津一个大家族,父亲杨毓璋是中国银行行长,家有两位夫人、一位姨太太 。虽然女儿出生两个月他就病逝了 ,但留下了可观遗产。

  杨苡从小就很黏哥哥杨宪益 ,最爱跟在后面去逛书店 。哥哥出去都 是前呼后拥 ,看中了什么吱个声,佣人就上去付钱 ,大包小包拎着。杨苡每逢想要书 、玩具或别 的什么,就在后面拉拉他的衣服 。杨宪益对这个小5岁 的胞妹特别好,总是有求必应,对佣人吩咐一句“要这个”,就全解决了。

  杨苡15岁时 ,杨宪益给她看了刚问世 的《家》。她觉得巴金写的《家》和自己家很像 ,祖父都在四川做过官 ,都有老姨太 。也 是在杨宪益 的建议下,1938年,她南下昆明求学,进了西南联合大学 。

  她前一年从天津中西女中毕业后保送南开大学中文系 ,因此进西南联大算是“复校生”。沈从文说中文系那些线装书会把她“捆住”,她听从建议进了外文系。

  在巴金介绍下 ,杨苡在天津时认识了在南开中学教英文的李尧林。杨苡曾与他相约昆明见 ,但在巴金 的大哥自杀后担负着养家重任 的他最终没有出现 。

  杨苡参加了穆旦、林蒲等人组织的高原文学社,在一次活动上 ,“穿一件黑底小花 的旗袍,外罩红色毛衣,美极了” 的她吸引了学长 、年轻诗人赵瑞蕻的追求。1940年 ,两人结婚 。

1941年,22岁 的杨苡和丈夫赵瑞蕻在西南联大。受访者 、杨苡女儿赵蘅供图

  她给李尧林写了一封信 ,说“你让我结婚 ,我听你的” ,此后两人很长时间没再通信 。后来他回信说 :“我只希望有一天我们又能安安静静地在一起听我们共同喜爱的唱片,我这一生也就心满意足了。”

  1945年,李尧林病逝 。这让杨苡平生第一次感受到心被撕裂 的感觉。多年后 ,她在《梦李林》(李尧林笔名李林)中写道 :“好像曾有个人走进我的心里,点亮一盏灯 ,但没多久,又把它吹熄,掉头走开了 !”

  “只有这个本事来表示我们并不屈从”

  20世纪50年代初,生活曾 是安定而美好的 。南京大学迁到鼓楼一带后 ,买下了附近一些房子分给教职员。赵瑞蕻分到了一座两层小洋楼 的一层 。

  1953年,高教部派赵瑞蕻去东德莱比锡 的卡尔·马克思大学任访问教授 ,教中国文学 。得知孩子不能带去,杨苡就留了下来 。

  那几年杨苡不上班 ,在家里译书 ,履历表中填的职业是“自由翻译工作者”。就在这里,她完成了经典译作《呼啸山庄》 。

  她在中学时代就看过《呼啸山庄》改编的美国原版电影《魂归离恨天》,1943年在中央大学外文系借读时在图书馆读到了原作 。此前,梁实秋曾翻译过这部作品 ,定名为《咆哮山庄》。梁实秋英文水平超一流,但杨苡总觉得译名不妥 。一个风雨交加 的夜晚,一阵疾风呼啸而过 ,雨点打在玻璃窗上,宛若凯瑟琳的哭泣 。灵感突然从天而降 ,她兴奋地写下“呼啸山庄”四个大字 。

  1955年6月 ,《呼啸山庄》由巴金的平明出版社出版 ,极受欢迎 ,但不久受到了批判 。“文革”期间 ,因《呼啸山庄》和儿童文学作品《成问题的故事》《电影院的故事》被批 ,以及受哥哥杨宪益被捕入狱 的牵连 ,杨苡一次次挨批斗。《呼啸山庄》也销声匿迹了。

  1969年夏 的一天 ,红卫兵提审她时要她交代和巴金 的关系,因她不合作,狠狠打了她一记耳光 。但她没有流泪。她说 ,我们都学会了绝不轻易流泪 ,因为只有这个本事 ,以此来表示我们并不屈从。

  杨苡和巴金 的通信始于1935年 ,彼时她手上一共存有23封巴金 的信,后不得不交出。1972年 ,杨宪益出狱后,杨苡也被“解放” 。这些信随之发还 ,一封未少 。

  杨苡继续在南京师范学院当教员 。1980年,杨苡辞职 。很多人劝她等定了职称再退休,她毫无留恋 ,痛快走人 ,以打过七五折的每月90余元工资退休。也因此,她一直没有职称。有人称她“教授”时 ,她一定要指正 :“我不是教授,我 是教员 。”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杨苡一直记得,80年代初和中叶, 是一长段美好的令人振奋 的新时期 。

  1980年,她的代表译作《呼啸山庄》重回人们 的视野,受到读者极其热烈 的追捧。

  《译林》杂志创始人李景端一手促成了《呼啸山庄》 的再版 。他告诉记者 ,改革开放后他所在的江苏人民出版社开始少量翻译出版西方国家当代文学作品,急需一部外国名著译作打响第一炮 。但找人现译时间太紧 ,杨苡 的西南联大同学、安徽大学教授巫宁坤向李景端推荐了《呼啸山庄》 。李景端向社领导汇报后 ,社领导几乎没有犹豫 ,很快拍板。

  第一版印刷1万册 ,很快销售一空 。后来,《呼啸山庄》转由《译林》杂志发展而来 的译林出版社出版,至今仍 是该社 的长销品种 。

1980年版《呼啸山庄》 。

  1987年5月,《雪泥集——巴金书简》由三联书店出版 ,收录了巴金致杨苡的书信 ,包括发还给她 的23封信 ,以及后来 的通信,长短不一,共存60封。得知她手上有这么多与巴金 的通信,她同学羡慕地说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生命始于80岁”

  晚年 ,杨苡喜欢在深夜看着透过窗帘流泻进来 的月光回忆故旧 。

  白天,她大部分时间都宅在家里 ,就喜欢在家给老友写信。她会花大量 的精力去整理这些信件和旧照片 ,这是她最珍视的物件 。她爱写信,还好写长信 ,常常落笔七八页纸。与之通信者不计其数 ,有老朋友过世,她会将对方 的通信寄给其子女。

  她保持着早年教会学校 的规矩礼数,有访客来要请对方用下午茶 ,送客要送出门外 ,穿衣要分场合 ,听音乐会、出去吃饭前都要洗脸描眉 。

  平日聊天 ,杨苡无论讲到什么都要引到哥哥杨宪益身上,觉得他无所不晓。2007年,92岁的杨宪益得了淋巴癌,却能配合医生做35次放疗 。放疗后 ,他回到家 ,又能自由自在地吞云吐雾 、在沙发上堕入他“从不公开 的遐想”中了 ,还玩起了丢了很久 的打油诗 。

  杨苡自豪地说,杨家人都不容易被什么疾病吓得魂不附体,都能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或许正因为此 ,杨家有惊人的长寿基因。母亲享年96岁,杨宪益活到94岁 ,姐姐杨敏如活到102岁 。

百岁杨苡 。受访者 、杨苡女儿赵蘅供图

  近几年 ,杨苡每年都说:“我有预感 ,今年过不去了 ,更要抓紧了。”

  她一直在为离世做着各种准备,与沈从文、巴金的通信已经捐给了博物馆,与邵燕祥的通信已经托人还给本人 ,大量 的藏书要想好怎么送掉 ,房子最好也能捐出去 。她不想留任何遗产 。

  她常自嘲地引用自己曾翻译过的一篇短文:“老朋友,请努力活到80岁吧,这 是生命中最好 的时刻。人们可以包容您的一切一切 。您要 是还有疑问,我就告诉您 :生命始于80岁 。”

  1999年丈夫赵瑞蕻去世 ,那年 ,她正好80岁 。她对家具、书籍和随处可见的娃娃总 是突然有新主意,经常指挥保姆重新摆放一番。照片也在不断变换位置 ,但不论如何摆放 ,巴金和杨宪益 的照片总是放在最突出 的位置。

  2022年9月12日是杨苡103岁生日 。这一年 ,《杨宪益杨苡兄妹译诗》《杨苡口述自传:一百年 ,许多人 ,许多事》上集(杨苡口述 、余斌撰写)和《天真与经验之歌》相继出版。她还有很多工作计划 ,要出版自传下集、诗集、散文集,整理手稿信件。9月26日 ,在公证处协助下,她正式办好了私房捐赠 的法律手续,完成了挂心已久的一件要事。

  她从不避讳死亡 的话题,也从不失去盼望。她最喜欢引用《基督山恩仇记》里的结尾 :“人类 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当中 :等候与盼望。”(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大发靠谱的平台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