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世纪-- MBA智库百科 - 百度文库
55世纪2022-11-18

55世纪

青岛大学:用好非遗传统文化宝藏【非遗进高校 探索美育新模式】******

  “老师,我们又拿金奖啦!‘互联网+’大赛的 !”

  “老师 ,我被博物馆录取啦 !千人取一个 !”……

  青岛大学美术学院侍锦教授经常为学生们一个个喜讯开心不已 。

  “这要感谢非遗传统文化宝库的赋能 !”侍锦对记者说。

  经过多年非遗进高校的实践,侍锦非遗团队构建了五位一体 的非遗美育实践教学模式——博物馆实物教学+调研场景教学+互动体验教学+创新实践教学+项目大赛教学 ,美育育人的同时 ,在非遗推广、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 。

  教室就 是博物馆

  侍锦 是一个资深的民间工艺品收藏家 。从一个古朴 的鱼盘开始,至今他已有了近万件藏品,这是他实物教学 的宝库 。

  “这只墨盒的精巧,这匹鲁锦 的纹样,只有摸到实物,才能切实感受它们的美 。”侍锦对记者说 ,尝到了非遗实物教学 的甜头,他在这条路上坚持了30多年 ,带领团队创出了非遗“沉浸式实物”教学模式。

  2019年年底,青岛大学在浮山校区图书馆寸土寸金的四楼辟出1000多平方米 ,建立了教学型的民间工艺美学馆 ,开国内高校之先河 。侍锦和团队花费30多年心血淘来 的万件民间工艺品安放在此,向全校开放 。

  大到千工床 、织布机,小到泥老虎、银首饰 ,气韵饱满的鱼盘、精妙绝伦的柜奁 、图腾绚丽的织物 ,或厚重或轻灵 ,或热烈或朴拙 ,美学馆万件藏品,让穿越时空的美扑面而来……

  每个学子都可以推门而入 ,领略先人的审美智慧 、匠人精神和对美好生活 的追求,触摸中华传统文化 的根系脉络。

  这里不仅 是一个博物馆 ,更 是学校综合素质教育和美育教育基地。

  这里是青岛大学的《民间美术》《传统纹样》等专业课的教室 :立体“沉浸式”的教学空间,润物无声,触手可及的非遗之美 ,让中国特色融入学生的血脉;

  这里 是全校通识课《中国传统手工艺鉴赏与实践》 的课堂 :扎染 、活字印刷、布老虎 、甲马印画……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刻感受非遗魅力 ,提高审美认知;

  这里 是面向校内外的非遗传播大讲堂 :剪纸 、花鸟字、刺绣 、印染 、衍纸、焗艺 、木版年画和拓印等非遗传承人被请进来做老师 ,让学生直面民间高手;

  这里是非遗美育教学的研究中心 :田野考察拍摄的图片 、搜集的资料 、收集 的民艺实物、研究数据等构建了系统 的课程体系 。近年来,获批非遗相关课题立项20余项。

  非遗滋养,专业课受益

  近几年,团队所任教专业连续4年有学生考取清华美院研究生 。“录取的学生,不仅在于绘画功底和表现技巧强,更因为他们有深厚 的文化功底。”

  非遗 的底色,让学生就业优势凸显;陈宇被上海博物馆录取、张玉被滕州市文化馆录取 、孙建鹏被青岛市市南文化馆录取……

  在非遗团队老师 的指导下,近几年学生们捧回200多项各类大奖。

  团队成员彭卫丽副教授的研究生荆兰淇,作为《匠染织梦——齐鲁纺织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践行者》项目负责人,刚刚抱回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金奖、国赛铜奖 。

  “老师 的悉心指导和非遗元素的优势让我们底气十足 。非遗让我受益良多 ,下一步我会围绕非遗展开自己的毕业研究 。”荆兰淇对记者说 。

  高校,担起非遗薪火相传 的使命

  “这些年 ,我带了50多个研究生 ,有30多个在学校工作,他们继续在学校传播非遗文化,成为非遗传播的‘点灯人’。”侍锦满面春风。

  团队 的顶梁柱彭卫丽 ,是侍锦2002届的研究生,在教学、科研成绩斐然 的同时,指导学生拿回100多个大赛奖项。

  “读研究生期间,我接触到非遗,被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确立了自己教学与科研 的方向 。”彭卫丽对记者说 ,“在非遗文化 的滋养下,学生们 的品质 、技能、创新意识都得到提升,我由衷地高兴。我要把优秀传统文化 的接力棒不断地往下传 。”

  很多同学成为非遗发烧友,加入非遗推广的队伍 ;毕业 的学生经常来电话通报自己发现 的民间工艺宝贝……

  依托博物馆 ,青岛大学担起了非遗美育传播 的社会责任 。近年来,举办非遗展览20场次,非遗讲座45场次 ,公益实践体验100余场次……

  2020年团队受青岛市文旅局委托 ,全面普查市级以上207项非遗项目,开展“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手绘图典”项目 的普查 、调研 、书籍设计等工作 。

  2022年,青岛大学民间工艺美学馆获批山东省非遗研究基地,侍锦获“2020山东非遗年度人物”殊荣 。

  非遗 ,高校美育育人 的宝藏

  “每一件值得留存 的非遗工艺品里,都蕴含着制作人 的生活态度 、工匠精神。所以 ,非遗 是美育也是德育 。”侍锦深有感触。

  借助非遗蕴含 的深厚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民族自信 、家国精神 、正确 的价值观 ,这 是非遗团队“崇德尚美”的育人理念。

  第一节课,同学们要介绍自己家乡 的非遗元素;放假时,调研家乡非遗文化 。随着课程 的深入,越了解越热爱,同学们 的文化自信 、家国情怀慢慢地培养起来 。

  在西柏坡、沂蒙山等地方调研 ,让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田野考察采访时,民间工艺传承者的自身经历会给学生上一堂最生动的思政课……

  侍锦讲授的《民间美术》早已是省级一流课程,课程蕴含的非遗思政内容,提升了课程 的含金量。

  美术学院2017级吴茂林同学 的故事,让人看到了非遗美育育人的能量。

  一入大学,吴茂林便跟随侍锦参与创办云贵印染工作室 。连续保持全系双第一成绩 的同时,他在百余项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是一个勤奋 的非遗推广志愿者 。

  身为“全国百名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 ,他搭建了“非遗+”创新创业团队 ,公司开得红红火火。毕业后,他却选择去新疆做一名武警 。

  电话中他对记者说:“在走访调研中,沂蒙精神深深震撼了我,更加坚定了我 的参军梦。未来,我将用在非遗团队领悟到 的努力和严谨去实现更多的价值。”

  让非遗活起来 ,服务社会

  美学馆设立文创工作室,致力于教育研学 、文创设计 、助力三农,形成“教 、研 、产 、创”一体化实践平台,为非遗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成果转化开创了新路径 。

  “你看,就 是在馆藏的这款木质食盒的基础上 ,学生受到启发 ,为企业开发了一款点心包装盒,获得了大奖。”团队成员田鑫老师介绍说,每年学生 的非遗元素毕业设计作品,很多都会受到相关厂家的青睐,直接买走 。

  2021年,美学馆参与组织协办青岛市首届非遗+文创设计大赛 ,并推出“青岛非遗礼”“青岛有礼”“英气楼糕点”“植秀堂驻颜面膜”等非遗相关文创产品,推动了地方非遗文化发展。

  近几年来 ,非遗团队联合企业 、政府等诸多社会力量,组织策划了非遗进乡村、进文旅小镇 ,打造非遗工作坊、乡村记忆馆、美丽乡村示范基地等十几处 ,在非遗促进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持续发挥作用。

  青岛大学美院校友、企业家孙亮 ,积极参与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他请来侍锦团队做指导 ,建设运营“源乡·和溪廿四节气文创村”,为村民和返乡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 。

  2022年,侍锦带领彭卫丽等团队成员所做 的实践成果《教育引领、文化赋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范式》,获得两年一届 的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山东省政府颁发的这块铜牌挂在美学馆入口,熠熠生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用独特设计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 :郭春方(吉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一级教授,北京2022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设计团队负责人)

  党 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近些年来 ,我国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2022年,举世瞩目 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中,艺术设计将“中国式浪漫”的民族风带向国际 ,真正做到在全球化语境中生动地表达“中国性” 。令海内外民众感受到,中国设计是一门能够生动阐释中国美学精神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 的生机与活力 的艺术语言 。

  早在北京冬奥会 的筹备过程中,北京冬奥组委在会徽 、吉祥物 、奖牌 、场馆、开闭幕式等全流程设计环节中,充分融入中华文化元素,提炼民族文化符号 ,对新时代中国文化意象进行解读。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在记录时代风采的同时 ,通过奥运赛事,突破不同文化意识形态下人们 的认知差异 ,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魅力 、传播中国特色审美价值体系。

  设计语言展现文化价值 。近些年来 ,奥运会吉祥物作为承载着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与主办国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及各主办国的关注与厚爱 。如今,吉祥物已不再 是单一 的公共符号象征 ,更转变为一个承载着主办国文化精神 、地域特色、民族品格的视觉文化符号。

  2019年9月17日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正式发布。它从一个普通的红灯笼 ,变为一个担当着使命职责的北京冬奥会的使者,设计团队先后为“雪容融”的灯笼形象加入了雪 、如意 、鸽子 、天坛 的形象,融入了剪纸 的元素 、发光 的寓意和中国正月十五“雪打灯” 的美好愿景 ,为红灯笼赋予文化内涵、注入奥林匹克精神 、融入优秀 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冰墩墩”和“雪容融”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吉祥物 ,先后随“天问一号”着陆火星 ,随“嫦娥五号”登陆太空 ,受到全世界民众的关注与喜爱 ,出现了“墩融难求”“过夜式排队” 的抢购热潮。

  据国际奥委会发布的《北京冬奥会市场营销报告》,在特许经营方面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相关特许商品的销量占全部特许商品 的69%。时至今日 ,“冰墩墩”和“雪容融”仍是深受各年龄段群众喜爱的奥运吉祥物 ,“一户一墩”“一户一融”仍 是人们热议的文娱话题,其周边文创产品在官方销售平台多次售罄脱销,在产生深远文化影响的同时 ,也带来了不可小觑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 。

  设计创作讲述中国故事。中国设计 是具有传统美学精神 、艺术哲学思想与民族文化内涵 的时代产物,是反映中华民族精神面貌与审美趣味 的文化沉淀 ,是能够服务于国家需求并引领结构创新 的艺术符码。

  艺术与设计的形式 是多种多样的 ,也是悄无声息沁人心脾 的 。“来时迎客松,别时赠折柳” ,在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上,耀眼 的烟花以享有“国宝”之称的黄山迎客松图案绽放在鸟巢上空,向世人展示中国人民热情 、好客 的美好品格 ;闭幕式上 ,伴随着“人生难得 是欢聚 ,唯有别离多”的悠扬音乐 ,舞蹈演员生动演绎“折柳寄情” 。

  开幕式倒计时短片中,每一秒钟对应着一个节气 、一句古诗 的设计,令观众眼前一亮 。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农业耕作时序、节令习俗,二十四节气记录着四季 的更迭和时光 的变迁 , 是在百姓物质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 的民俗文化产物 ;闭幕式上 ,依照中国民间“虎头鞋”的设计造型 ,以十二生肖为设计元素 ,打造了十二辆生肖造型的冰鞋车。孩子们推动着冰鞋车在赛场滑动,车轮滑动的痕迹钩织起中国结的造型轮廓 。二十四节气与十二生肖的设计巧思前后呼应,中华文化元素令世界瞩目 。

  中国作为主办国,在冬奥会、冬残奥会不同环节的设计中 ,充分发挥主场优势,创新运用冬奥资源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冬奥会这一载体,实现了全球范围 的广泛传播 。《北京冬奥会市场营销报告》数据显示 ,2022年北京冬奥会创造了历届冬奥会收视人数的记录,全球共有20.1亿人观看,相较4年前 的平昌冬奥会观看人数 ,增长5%。在文化的传播与输出过程中,冬奥会注重中国语境和国家文明的坚守 ,注重全球共识性与民族个性 的融通 ,为世人带来了高度 的美学享受,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绰约风姿 。

  优秀 的设计创作 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艺术介质,是叙述中国美学 的时代标识 ,是承载民族精神 的文化载体 ,具有文化联结作用 。北京冬奥会在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播层面所带来 的深远影响,令我们更加坚信,新时代的设计创作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坚定不移地践行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与使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将目光聚焦于大气磅礴的民族故事,创作具有家国情怀 、体现民生情怀 、能够完成宏大叙事 的艺术作品,产生中国艺术的影响力 、感召力和塑造力,令世界看到 、听到、感受到更加生动 、真实 的中国 。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8日 13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55世纪地图